尽管伴随着改革开放,中国化唯物史观的研究能力逐步提升,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实践真理标准的阐述,至今仍然内含在真理逻辑的叙述之中,即教科书没有专门研究实践真理内涵和实践真理标准的差别。
北齐颜之推,儒释并重。一曰尊儒术,二曰信方士,三曰好用兵。
进入 季羡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文化 佛学 儒家 道家 。至孝明帝时,佛道争论于殿庭之上,道教几败。他又认为儒家罕言性命,适合于治世。东晋时流行的玄学是儒家封建思想的表现。佛家讲心性,大悲救诸苦,是有神论,适合于乱世。
这一点使儒者韩愈很不满。隋王通以儒者而推崇释、道,大有融合三教之势。所以,亲民二字一经提出,既是王阳明学术的重要命题,被黄绾列入王学三大要之一,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、成为其一生的执政理念,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在亲民,持续向其入仕的弟子们灌输,督促他们加以践行。
王阳明及王学首先关心的是物质,是养民,故有亲民之说。这是圣人之道和佛老之教的根本区别。应该说,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,都是既主张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,也关心民众的思想教化即教民,但是,哪个处于第一位、哪个处于第二位,却关系到执政理念的不同。另一方面,所谓亲民,就是爱民、安百姓,就是关心百姓的生计疾苦。
王阳明的龙场悟道,实为心即理之翻版。如致良知,是将孔子的致知、孟子的良知进行整合,特别提出,良知人皆有之,但不能致耳,故有致良知之说,视为自己一生之精神。
(作者:方志远,系江西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教授) 进入专题: 王阳明 。从学术层次来说,王学三大要,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皆由心即理而出,与心即理并不在一个层面。而王阳明的学说,也只有在致良知提出之后,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、真正有了自己的精神。故明明德,必在于亲民,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。
亲民者,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。在他看来,程颐将《大学》的亲民改为新民,朱熹不仅沿用这一阐释,而且任意分割原文,杂以己意,实将人引入歧途。南大吉大悟:吾以亲民为职者也。《大学》后文,有作新民之文,此为所据。
后来,徐爱经过反复切磋、反复实践,然后始信先生之学,为孔门嫡传,舍是皆傍蹊小径、断港绝河矣。当即将自己听政之堂取名为亲民堂,王阳明为此撰写亲民堂记,以示鼓励(《亲民堂记》)。
三大要既以心即理为基础,又相互关联,相互补充,形成王学整体。‘致知云者,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,致吾心之良知焉耳。
《大学》后文之作新民,和此处之在亲民,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2. 从学术命题到执政理念 王学的形成,既产生于对陆学的继承,更产生于对朱学的质疑。如果只是明明德,那就停留在老佛的层面。(《书赵孟立卷》)天下之不治,正是因为亲民之学不明。所以,在王阳明自己的著述中,一般只用简捷明了的心即理,而不用龙场所悟之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。在给学生陆澄的信中,王阳明对此做了更为明确的阐释:《易》谓:‘知至,至之。
(《书朱子礼卷》)明明德是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,亲民是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。虽然无论是知行合一,还是致良知亲民,都是王阳明对前贤学说的继承,但都在成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和推进,并重新予以界定。
知行合一的行,是致,是达到良知的功夫。明德之本体,而即所谓良知也。
有了致良知,不但为知行合一注入了灵魂,也使亲民在王学中的地位清晰起来:明明德者,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。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的体与用的关系,体不立,则用不端。
王阳明在《大学问》中指出:《易》言‘知至、至之。王阳明虽集学术与事功于一身,但却命运多舛,他去世后,朝廷对其盖棺定论,部分承认其事功,却全面否定其学术,直指为邪说:免追夺封爵以彰国家之大信,申禁邪说以正天下之人心。又如知行合一,是由《易经》的知至至之、知终终之演绎而来,虽然黄绾的解释是欲人言行相顾,勿事空言以为学,但王阳明一面强调真知即所以为行,不行不足谓之知,一面将知定义为良知,从而对《易经》本意作出重大修正。修己就是《大学》中的明明德,安百姓就是《大学》中的亲民。
亲民还是新民,既是王学和朱学的学术分歧,也是他们执政理念的分歧。先生以为当据旧本作亲民,亦有所据否?王阳明回答,程朱说亲民应为新民,实属望文生义。
可以说,亲民政在亲民,实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,但却往往为后人所忽略。近世‘格物致知之说,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,若‘致字工夫,全不曾道著也。
浙江绍兴知府南大吉,是王阳明晚年在绍兴讲学期间的弟子,曾向老师请教为政之要,王阳明回答:政在亲民。否则,无论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,皆非真知。
(《大学问》) 有学生向王阳明问政与学之要,王阳明明确指出,明德即是良知,明明德即是致良知,良知与亲民本为一体:明德、亲民,一也。与致良知一样,知行合一为的也是亲民。为此,阳明弟子、时任南京礼部侍郎的黄绾上疏为老师鸣不平,不仅力颂王阳明四大功,并且将其学术概括为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的三大要。那么,知行合一灵魂或真谛是什么?关键在于对知的理解。
既有明明德,又亲民,这才是孔子的主张。弟子赵孟立为湖广辰州判官,行前问政于老师,王阳明还是两个字,亲民:郡县之职,以亲民也。
在这个《大学问》中,王阳明全面梳理了自己的学术思想,也理清了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这三大要的内在关系。知行合一的知既是对事物的认知,更是自我的良知。
王阳明特别告诫徐爱: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,便似老佛。久之,并夷人亦欣欣相向。